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多措并举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结合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专长提交四份提案,分别为《关于参照抽水蓄能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的提案》《关于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提案》《关于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的提案》及《关于优化大容量锂电池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助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针对我国动力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董明珠提出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如将针刺实验等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法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标准。

国资委:王晓林不再担任神华集团副总经理

加快电池碳足迹研究科学合理核算碳排放,为锂电池运输按下快捷键,曾毓群建议,完善锂电池运输管理。三是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区内电网跨省互联,充分发挥互济作用。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抽水蓄能产业市场秩序,引导实力强、业绩好、技术优的企业开展良性市场竞争,确保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蒋卫平建议,加快川内锂矿资源开发利用是全面落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保障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供应链安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应加大关键材料和配套部件自主化研制力度,加大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力度,确保项目建设整体可控受控,真正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陈康平建议加强前瞻性规划,避免储能资源无效配置,鼓励探索共享等模式提高储能使用率,统筹建立合理的储能价格机制。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准备向大会准备了四份建议。比如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在上海揭牌成立,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落户江西赣州,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中国三峡集团总部搬迁至武汉等等。

这并不是改革的必选项,但国家会继续支持、鼓励央企引入积极股东,进行专业赋能。而中国三峡集团总部搬迁至武汉,作用之一显然也是更好地支撑中部崛起的国家重大战略。在央企重组的过程中,央企总部扎堆北京的现象有了改变。2021年12月,上市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总量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83%,首次授予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等。

中央电网企业也有力保障了有序用电持续清零。比如中国电器装备集团由包括4家上市公司在内的7家输配电行业骨干企业重组而成,是堪称行业航空母舰级的巨无霸企业,选择落户上海,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国际化水平高,有利于企业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同时,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地,上海又是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落户上海有利于产业链的整合。

国资委:王晓林不再担任神华集团副总经理

比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的各级国企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董事会应建尽建的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超过80%的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和地方一级企业都制定了董事会授权制度。2021年每个月,国资委都会根据进展情况分别督促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目前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这其实是产业布局调整的自然结果,是央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聚焦主业靠近产业前沿的产物。对于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能源保供攻坚战,能源央企全力维护供电供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信改革会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让国企央企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为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数据显示,2021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8.2%;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净利润1.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3%和29.8%,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4.5%和15.3%;而营业收入利润率是6.8%,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69.4万元,同比增长17.5%;百元营业收入支付的成本费用是94元,同比下降0.9元。根据1月19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发言人透露的数据,2021年央企的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两利四率的目标。上海目前央企的数量已经达到8家。

引人注目的是,2021年,央企重组整合动作不断。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非常重要的一年,国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新成效。

国资委:王晓林不再担任神华集团副总经理

存煤量方面,中央发电企业电煤库存可用天数达到20.1天,同比增长5.1天。一提到中长期激励,人们就会想到股权激励。

亮丽的成绩,源头活水是深化改革。之所以采取鼓励倡导而不是必选项的方式,是要防止运动式的拉郎配。其目的是积极打造现代化产业链链长,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带动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的成长。现在央企的重组和过去有明显不同,不是简单地追求量的增大,而是根据顶层设计进行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布局调整。同时,5600多户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了中长期激励,激励人数超过45万人。比如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实施的两化重组,鞍钢重组本钢、宝武重组太钢、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

这背后正是国家在全球竞争格局巨变的背景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战略考量。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还有13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开展了引入积极股东的改革,也就是引入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过去的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的大庆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央企也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王有鑫称,境外资本对人民币股权和债权等资产配置规模不断增加,瑞信、高盛、汇丰等国际机构不断唱多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跨境支付中的使用份额不断增加,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认可度持续提升。

人民币汇率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背景下逆势走高,从2月14日的6.36附近升至当前的6.33下方,延续强势表现。然而,这也将导致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的中期压力增加。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2月21日,A股市场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216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末,1021家境外法人机构合计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最近两年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和投资属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疫情反复、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特殊时点,表现较为明显。综合考虑全球疫情影响的节奏、中国出口竞争优势的维持,或致中国出口韧性至少上半年继续维持;下半年,考虑中美基本面的变化趋势,两国货币政策或由分化转向收敛,对汇率形成支撑。赵伟分析,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支持、下半年中美货币政策收敛,或导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相对强势。

为何人民币汇率近期如此强势?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指出,近期随着俄乌冲突加剧,国际外汇市场波动有所加大,人民币资产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受到避险资金青睐。在避险情绪未退之前,人民币资产的避风港属性将支持汇率继续保持强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冲击6.30大关。

汇率走势,反映经济体之间经济相对强弱变化。兴业研究宏观团队认为,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修复高估的进程被避险情绪打断。

进入2022年后,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6.3至6.4的区间内震荡运行,而近日却走出了一波明显的涨势,24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更是逼近了6.2区间。大家普遍关注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具备贬值的外部基础。

中金公司研究部外汇组表示,考虑到1月份中美利差一路走低,以及乌克兰局势紧张并未扰动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步伐,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原因可能在于境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流入。他直言,2022年,疫情退潮年,美元指数表现或总体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面临的外部压力不大。今年全年人民币走势会如何?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人民币汇率全年或保持相对强势,不具备持续贬值基础。伴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非美经济体修复弹性更大,相对而言,美元指数或已于年初见顶。

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外汇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4日18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为6.3209,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为6.3199,两者在当天的最高值已分别触及6.3095和6.3016,均创下自2018年4月份以来的近四年新高值今年全年人民币走势会如何?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人民币汇率全年或保持相对强势,不具备持续贬值基础。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2月21日,A股市场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216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末,1021家境外法人机构合计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赵伟分析,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支持、下半年中美货币政策收敛,或导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相对强势。

王有鑫称,境外资本对人民币股权和债权等资产配置规模不断增加,瑞信、高盛、汇丰等国际机构不断唱多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跨境支付中的使用份额不断增加,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认可度持续提升。最近两年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和投资属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疫情反复、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特殊时点,表现较为明显。